近几个月来,粮食进口的大幅增长引人关注。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下称信息司)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我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急剧扩大,达298.1亿美元,同比增长75.0%。
在所有的农产品种类中,大豆和玉米的进口量尤为瞩目,大豆到7月份已进口3492.0万吨,同比增20.1%,而玉米的进口量达到312.7万吨,为去年同期进口量(20.9万吨)的15倍多。一向进口量不多的大宗谷物今年上半年进口也出现暴涨情况。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下称农发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农产品进口量大增的原因是今年4-6月份,国际粮价处于较低价位,所以国家适时地进行了低位吸储。
不过李国祥预测,受7月份以来美国的大豆和玉米因大面积干旱而大量减产的影响,国际豆价和玉米价格一度飙升,并长期处于高位运行,8月份我国的粮食进口量与1-7月份相比,会适度下降。
未来粮食进口将持续加大
除大豆和玉米的进口量大增之外,1到7月份,大米、小麦这些大宗谷物进口量也增长不菲,虽然其绝对数量与国内年产量相比,尚处于相对较小比率。
农业部信息部数据显示,1-7月,我国谷物共进口868.2万吨,同比增261.3%;进口额29.8亿美元,同比增220.0%。其中,小麦进口244.6万吨,同比增268.4%。玉米进口312.7万吨,为去年同期进口20.9万吨的15倍;稻谷和大米进口141.3万吨,同比增238.4%。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李国祥称,近年来我国的粮食进口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考虑到我国民众对粮食及由其衍生的肉蛋奶等副食品的需求将会逐步增大,且随着民众收入增长,肉蛋奶在民众的食品消费结构中比重将逐步扩大,上述数量和结构上的双重调整,将决定我国的粮食需求量还会继续扩大。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粮食产量一直在增大,但其步伐跟不太上需求增长,因此适当增加进口是形势所迫,是必要和必须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风田则表示,我国粮食增长的代价很大,在一些西部地区,所有的水资源消耗量中,90%以上的水都用在了农业上,而这些地区本来是不太适合于种植农作物的,但由于地区贫困,当地民众买不起商品粮,从而选择了自己耕种,而当地政府也没有从道义和职责上帮民众解决口粮问题,反而鼓励这种行为,并大肆修建水渠、水库等水利设施,从而导致当地的资源急剧恶化。
在东北地区,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大豆改种玉米,玉米改种水稻的行为十分普遍,这一方面是迫于国家和当地政府追求粮食产量的政策,另一方面,种水稻比种玉米来钱,种玉米比种大豆来钱的现实也决定了民众的种植意愿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后果是数百年来形成的东北黑土地被破坏,大量土地出现板结、沙化、盐碱化等现象。除此之外,大量施加化肥农药的种植行为也让我国大部分农业产区的面源污染十分严重,一些地区甚至出现镉大米、毒大米等恶性环境事件。
进口的不是粮食,是资源
耕地、水资源的硬性约束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导致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量大量增加,目前国家采用的是“有保有压”、“保主粮弃辅粮”的策略。
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统计,去年我国从国际市场进口的农产品达5800多万吨(包括大豆在内)即1160多亿斤,而去年我国农产品的总产量为11424亿斤,也就是说去年进口量超过国内产量十分之一。
目前我国进口的农产品中,大豆、植物油和棉花为大宗,陈锡文预计2012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300万吨,进口量预计为5500万吨。棉花方面,去年进口331万吨,国内总产量660万吨。植物油去年进口674万吨,国内产量则在1000万吨左右。
实际上,这占国内总产量十分之一强的进口农产品,代表的是水、耕地这些资源,表面上进口的是产品,实际上替代的是资源。按照陈锡文的估算,如果5500万吨大豆不进口自己种,需要4.4亿亩耕地,7000万吨的进口植物油,需要1.6亿-1.7亿亩耕地,在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相对紧张的情况下,要求这些农产品全部实现供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李国祥和郑风田均表示,目前小麦、玉米等主粮进口量虽然增速加大,但其占国内总产量的比重微乎其微,因此适当增加进口量,并不会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解决粮食问题,应该有全球视野,在依靠自身的基础上,通过贸易来解决国内资源不足的问题。
目前我国进口的粮食价格普遍低于国内收购价格,增加进口是否会冲击国内价格,从而影响广大农民的种粮的积极性?李国祥认为这种看法是多虑了,因为,一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上有保护条款,目前小麦、玉米、稻谷和大米以及棉花的进口我国均有关税配额制度,而这些配额主要是掌握在国有粮油贸易公司手中,如此可以保证进出口的量不至于太大冲击到国内市场,且国家容易追踪,市场不会扰乱。二、目前的进口主要是出于补充国内缺口和储备目的,不会在大范围上对国内的粮食市场造成替代性冲击。不过李国祥也表示,应该考虑到这种风险,适时地准备应急预案,并在考虑到城市居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从而增加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