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教授笑评“冻死骨”,真的过了!
2012-12-20   发表:

中国社科院教授唐钧做客央视《新闻1+1》栏目解读两起民工冻死事件。节目过程中,唐钧面带笑容,被网友批为“冷血无情”。唐钧回应称,他平时的面相就是这样,做节目时未刻意注意自己的表情。自己脸上的笑与对待此事的态度并无关系,“我们在谈论政策,并不是在谈论民工的死”。(12月16日《京华时报》)

  真可谓是“祸从笑出”啊,一个个体的微笑就能够折射出公共情绪的微妙反应。“表哥”杨达才在车祸现场的一个微笑,笑掉了他的官位和以后的仕途,现在的唐钧在解读民工冻死事件时候的笑容亦是如此。在绝大多数的国人们在思考如何生活的更好,如何吃得健康穿的漂亮的大背景下,两名农民工兄弟先后在城市的立交桥下被冻死的强烈对比,着实让人心痛不已。很多网友觉得唐钧的表情本是如此,并非冷血的表现,不必深究。

  但是笔者觉得,唐钧先生“以前没有接受过控制表情的训练,况且谈论的是我比较熟悉的政策问题,因此也很轻松”的辩解,显示出来的不过是一种工具性的说辞,而用“我们在谈论政策,并不是在谈论民工之死”明显是偏离了新闻的主题。难道任何的政策不都是以人为指向的吗?如果没有两位农民工兄弟的死亡,还有谁会需要他对于相关政策的解读?当唐钧先生用冰冷“微笑”的政策诠释人命的时候,民众们又该如何去指望国家的政策能够体现出情怀和关爱的温度呢?

  在面对亿万受众的时候,节目主持人和特邀嘉宾的“表情”毫无疑问是具有引导和渲染公众情绪共鸣的效应的,适度的情感表露与适宜的语调是会起到强化观点和突出主题的作用的。或许很多网友认为,让主持人和嘉宾不断的注重自己的“表情”和“主题”的契合程度是有一定的必要的,但是这样也会造成他们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出现矫揉造作、哭笑不得的效果,毕竟他们是在播报新闻、做节目,并不是在演戏。但是,笔者认为,受众们渴望得到信息和新闻的价值是在于对于人文和生命的颂扬和尊重,如果政策就仅仅只是一纸文书和片言只语,那么这般的没有人情味的政策又何以让民众们接受,又谈何能够安民兴国?

  诟病“笑评民工冻死”不是苛求,是民众们对于人文、生命的价值和尊重的呼唤,更是民众们对于冻死的农民工兄弟们的同情和悲悯。虽然说唐钧先生的“微笑点评”的确是犯了众怒,但是不能否认其在此次事件当中对于民工被冻死的现状、成因、建议、对策等等的真知灼见。当然,推开“笑评门”之后,民众们更关心的是有关相关政策对于坊间舆论会如何思考?对于农民工个体国家到底给予了什么样的关照?那些冻死的农民工兄弟们是来自何方,他们的家庭又是出于何种的生活状态?有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的问题何时才能到的真正的解决?

  公众们的发问不仅仅是停留在教授解说的微笑细节上,只有齐力推促相关制度的完善,相关举措的建立,才能够真正的抚慰这些由于一张不得当的笑脸引发的“民愤”,否则这为民众呐喊的声音恐怕将会永不停歇。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