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验货技术
牙角雕
2007-04-08   发表:

牙角雕泛指兽牙、兽角的雕刻制品,收藏界特指象牙、犀牛角的雕刻品。象牙天生丽质,色泽洁白、柔和,雕成器物更是美伦美奂,充满艺术魅力。犀角则因其珍稀而名贵。<BR>    根据考古发现,在我国,牙角雕发端于史前时期。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十数件象牙雕制品出土。商周时代牙骨雕日渐繁荣,典型作品——商象牙雕夔鋬杯。到唐宋时期,从出土的牙角雕制品的雕制技巧和工艺看,此时的牙角雕已日臻成熟。明代牙角雕越来越流行,雕刻风格简洁圆润。典型作品——明象牙雕人像、明象牙雕岁寒三友笔筒、明犀角雕仙人乘槎 。

牙角雕的技法
        1. 镂空透雕 镂空透雕是工艺美术中常用的技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出神入化的镂空透雕象牙套球,它是中国特有的国粹。1915年,在规模盛大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中国的一件二十六层镂空透雕象牙套球赢得特等金奖。这种套球是由大小不同的数层同心空心球连续套成,各层之间又相互独立,每一层球体都可以自由转动,每层球的表面又镂刻有浮雕花纹,真是玲珑剔透、精美绝伦。镂空透雕象牙套球这一绝技曾一度失传,清乾隆年间又被重新创造出来,并不断发展。到解放后,最多可镂雕48-50层。
         2. 劈丝编织 劈丝编织是利用象牙天生的细致纹理和韧性好的特点,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将象牙劈分成宽窄薄厚均匀的很细的薄片,称“牙丝”,用这些牙丝精工编织成牙席、宫扇、花篮、灯罩等器物,再经一定的艺术加工,便成为风格独特的艺术品。因为象牙的劈丝和编织须温润的环境,所以劈丝编织成为广东派牙雕的独特技艺。
        3.微型雕刻 与气魄宏大壮观景物不同,微雕的魅力在于在分毫之间创造出如诗似画的大千世界,轻巧精细,玲珑剔透。它形虽小,但内涵和境界却不小,同样可以展示大手笔、大气魄。樊星海先生将528.7×24.8厘米的宋代长卷《清明上河图》雕刻在13.4×0.62厘米的象牙片上,透过放大镜可见人物神态各异,树木、房舍错落有致,车、船、驴、马栩栩如生,再现了原图的风采和神韵。现代微雕可以借助于显微镜,而此前的微雕全凭手感创作,真令人拍案叫绝。
        4.镶嵌和茜色 镶嵌有两中方式。一种是在雕刻好的牙壁上镶嵌其他色彩艳丽的其他物质,另一种是将牙片和其他如宝石、彩石等色泽鲜艳的物质一道镶嵌在设计好的图案上。染色是为了改善单调的色彩和遮蔽牙、角自身的色彩缺陷。镶嵌和茜色这两种方法进一步增强了牙雕制品的装饰效果,使之更加亮丽多姿、异彩纷呈 。

        角雕所用材料主要为犀牛之角。犀牛是世界稀有动物,产于亚洲的东南及非洲一些国家。犀角是一种十分珍贵的兽角,有较粗的直线纹,角的顶端有小砂眼,近似蜂窝状。犀角呈圆锥形,稍有弯曲,长短不等,在十五至三十厘米之间。表面为乌黑色,内中渐浅,为灰褐色,也有浅灰黄色。犀角为珍贵药材,性寒、味苦酸咸,是消热、镇惊、止血、滋补的良药。因此,早在汉代人们就有犀角制成器皿饮酒、喝水以强身祛病。由于犀角得之不易,受到历朝政府的控制,甚至犀角制成的饰物都成为等级尊卑的标志。因此,犀角雕刻未得普遍流传,亦未形成一种专门的工艺美术专业,多由竹、木、牙雕刻艺人兼工。文献记载中,只有明人鲍天成为专治犀角的名匠。此外,明人濮仲谦、明末清初人尤通除精于竹、木、牙、玉石雕刻,在犀角制作上也颇负盛名。明清两代是犀角雕刻高度发展的时期,主要集中在苏州、扬州、南京、杭州、广州等地区。清代宫廷大约自雍正朝起开始制作犀角器,至乾隆朝达到鼎盛。清宫廷犀角来源于越南、南掌(在今老挝境内)、暹罗(今泰国)等国进献的礼物和各地督抚的贡品。犀角器因受形状的限制除以整角制成酒杯外,尚有盅、碗、钵、洗、盒、鼎、炉、瓶、笔山、笔架、花篮、盆景、扳指、嵌件以及供欣赏陈设用的人物、动物等雕刻。相传用犀角杯饮酒可清热解毒,所以,它便成为犀角杯的主要器型。清廷犀角器也以犀角杯为多,大致可分为:一、花形杯。杯雕成花朵和荷叶状,以其枝梗苞叶做把或座,有的用广角制成长过尺余的枝梗,中心穿孔后将其变曲至杯口,以供吸酒用,但不能立稳,酌酒后非饮毕不能离手。二、山水杯。杯外雕刻重峦叠嶂、丛林枯木、溪流瀑布、缭绕烟云,文人雅士怡乐自得。三、人物杯。杯外雕刻狩猎图、西园雅集、仙人乘槎、八仙祝寿等题材。四、仿古杯。取青铜爵、匜之形,呈椭圆口,窄边作流,宽边作把,口外饰回纹或勾连纹带,身部饰平凸或隐起的饕餮纹,三足或圆足。装饰复杂的是仿汉螭酒杯,在仿古彝中雕刻蟠屈翻转的螭虎,最多的达十二足。以上四种犀角杯的图案装饰均用阴线、阳线、平凸、隐起、起突和镂空等雕法。镂空一般用于把手,雕成枝梗或松树和杂树的枝干。仿古杯镂空把手有时雕龙、螭等盘绕。此外,还有光素杯,有的以整个犀角制成天然形犀角杯,还有的用犀角零料制成无把或单把的酒杯。清宫犀角器所用材料有犀角和广角两种。天然形、山水形、人物形、仿古形等犀角杯多用犀角制成,而花形杯则多以广角制成。两者颜色不同,前者黑紫色,后者尖部灰黑,下部浅黄。有许多犀角器经染色或涂漆后呈浓深发亮的黑紫色,本色者需经烫蜡以保护器表光洁。
        牙雕工艺是以象牙及其他动物的牙为材料雕刻的工艺品,其技法与竹、木雕刻大体相同,器物造形也以笔筒、臂搁、镇尺、笔架、屏风等为多。我国牙雕历史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时,人们就懂得利用骨、角、牙制成雕刻品,1959年在山东宁阳县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回旋纹透雕象牙梳”就是一例,是大汶口时期工艺品的精品。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的兽面纹嵌松石象牙杯,可证实我国早在商代就有了负责象牙雕的专业奴隶,技艺已达很高水平。唐宋时期象牙制品已达较精美的程度,如现藏上海博物馆的鸟兽花卉纹镂牙尺,作者以纤巧的细刻,即浅雕手法刻绘尺面达到虚实分明、疏密相当,所刻花纹、鸟兽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动静相合,精妙美观。明清时期,随着竹、木雕刻艺术的高度发展,以象牙为材料的牙雕工艺也相应普遍发展起来。由于与南亚、非洲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象牙原料也随之引进中国,以北京、扬州、广州为中心,我国各具特色的牙雕传统工艺得以发展。中国清代时期的象牙雕刻,作品种类繁多,小自扇骨、香熏、花插、笔筒,大至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龙舟、连幅围屏等。当时象牙、犀角雕刻和竹木、金石雕刻并没有严格的分工,许多工艺家对加工各种质地的材料得心应手,明代的鲍天成、濮仲谦,清代的尤通、尚均等,都是这样的多面手,所以明清牙雕更易于吸收他种雕刻技法的长处。清代的象牙雕刻有江南与广东两大流派。江南嘉定派的刻竹名家如封锡禄、封锡璋、封始岐、封如镐、施天璋等,都在造办处“牙作”当差。还有朱栻、顾继臣、叶鼎新、陆署明、李裔广、张丙文也是江南的象牙雕刻名匠。嘉定派竹刻艺人所雕牙器,与他们所制竹木逸品同样奇峭清新、气韵生动。广东派的牙雕匠师有陈祖章、屠魁胜、陈观泉、司徒胜、董兆、李爵禄、杨有庆、杨秀等人。广东派象牙雕刻以纤细精美为特征,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灯、象牙席,据载都是广东制品。象牙灯的构件除精雕细刻成小网眼,灯上并有茜色象牙图案装饰。象牙席是先用特制工具做出象牙丝,然后编织而成。从这两件典型广东象牙制器来看,可以知道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镂空花篮、象牙镂雕万年青香囊、象牙镂雕大吉葫芦式花熏、象牙丝编织纨扇一类器物都应属于广东派的作品。清代的象牙雕刻和其他工艺美术作品的发展一样,在雍正、乾隆时期发展到了高峰。

信息来源:中华五千年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