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只属于“贵族消费”的进口食品,如今,逐渐进入普通人的生活——街边的量贩零食店,大小型超市里,都能见到进口食品的影子。
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
在稍微上规模的超市食品区,进口食品往往被摆放在专门的货架上,并贴上了醒目的“进口”标签。这些食品来自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种也是丰富多样,有饮料、饼干、糖果、卤味、巧克力等,让人眼花缭乱。
虽然包装盒上的洋文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这些包装精美的进口食品总是能引起不少消费者的注意,买上一点“尝尝鲜”。
温岭的陈小姐是进口食品的忠实粉丝,平时遇到热门的新产品,总要买来尝一尝,“以前我都是在网上买的,现在温岭很多地方都有进口零食卖,就直接在店里买了,这样还省了邮费。”
只要经过一番比较就不难发现,进口食品跟一般食品比起来价格贵了不少。以饮料为例,超市里常见的饮料多为3至4元一瓶,而通常进口饮料一瓶的起步价就要5元多。比如,有一款果味牛奶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小小一盒才200毫升就要七八元。而一些糕点糖果,单价动辄就是两位数,可谓“身价不菲”。
虽然价格偏高,但进口食品依然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有些人认为,进口食品新奇有趣,有新鲜感;还有人认为,一些进口食品口感更好。
目前,进口零食消费的主力军为年轻人。“以前都是我给顾客介绍产品,现在情况反过来了,一些学生或者上班族在网上看到什么进口零食卖得很火,都会叫我们去进货。”温岭一家量贩零食店店长说。
进口食品也有“行货”和“水货”
市面上的进口食品越来越多,如何鉴别它们是否真的进口,就成了一个问题。细心的消费者也许会发现,一些用洋文标注在包装盒(袋)上的“进口”食品,原产地其实就在国内,只是简单的改头换面,一下子就身价倍增。市民刘女士就中过招,“我在店里买过一种饮料,包装盒上全是韩文,就以为是进口的,谁知道仔细一看,产地是在广东。”
据了解,进口食品也有“行货”和“水货”之分。一种是“原装进口”,生产的各道环节都在国外进行,再由国内经销商粘贴中文标识进行销售,这种是真正的进口食品;另一种是“原料进口”,由国外厂商提供原料或产品,再到国内进行分装或加工、包装,此类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纯进口食品;还有一些来路不明的食品,包装上全是外文,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标识,消费者只能靠外观进行辨别。
鉴别真假,看中文标签
温岭人本超市的陈店长介绍说,进口食品必须贴上中文标识,这是它们的“身份证”,也是食品进口的“行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并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规定的,不得销售。
因此,为确保吃到健康、安全的食品,市民在购买进口食品时,判断真假的最直接方法就是看中文标签,如果产品包装全是“洋文”却没贴中文标签的,其来源很可能就有问题。
链接
糕饼茶叶饮料成为10月我国主要不合格进口食品
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副主任付文飙28日在例行的发布会上通报了我国10月份不合格进口食品的主要情况,糕饼茶叶和饮料成为主要不合格进口食品。
据介绍,不合格的进口食品共96批,涉及14类产品。主要不合格产品有糕点饼干类、茶叶类和饮料类。导致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微生物、证书和食品添加剂等项目。
付文飙说,不合格产品来自21个国家或地区,对以上不合格的进口食品,我国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均采取了退运和销毁等措施,未进入国内市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