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36平米的华丽数据逼哭“平均值”
2012-11-26   发表:

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研讨会,发布由北大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完成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调查显示,去年全国家庭现住房完全自有率为84.7%。住房类型上,42.2%的家庭现住房为平房,比2010年调查结果下降了8.5个百分点。全国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积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8月6日《北京日报》)

  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笔者与广大的民众一样的在心底盘算了一下,真的是很对不起这个“平均”的数值,笔者大大的拖了后腿。这一串囫囵吞枣的数据,在网上引发的是一大片的“不认可”,毫无置疑这一数据显然是过高了。或许乍一看这人均36.0平米的数字,还是很能安慰人心的,想来中国的房地产事业是如火如荼的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质量也是在与日攀增啊。但这是不是在极大的程度上面忽略了生活在城市中“居无定所”的打工者,是不是也忽略了城乡住房面积“结合”的现实,难道那些所谓的“群居”、“群租”、“蚁族”都不过是很小的概率吗?难道真正的去除了乡镇住房的面积之后,还会是这个让人感之“满意”的数字吗?若是实情,为何如此华丽的数据公布之后,得到的反响确实如此的糟糕?

  住房情况本是民生状况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然而现在看来这公布过的家庭以及个人的“平均”住房面积,不过是一笔暧昧不清的糊涂账。不管现在的社会的是发展的有多迅速,都是没有办法摆脱、回避民众“被平均”的问题,社会财富两极分化,一直都是住房领域的“马太效应”,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有少部分人是权势阶层拥有着数套房产,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中低收入阶层的务工人员,在房价高不可攀的现今社会,不可避免的沦为了无房人士。在这样的一个不均衡的生活环境中,将数字一“平均”倒是显得光鲜了不少,但是,笔者想问的是,这样一串或许看上去体面的数字是能够给现实社会实现什么样的价值,还是会更那些成为悲催房奴的低产阶级人士缓解一些经济压力呢?

  显然,这些都是不现实的,粗糙的数字根本无法描述出真实的现实,纸堆中扒拉出来的数据更不可能代表民众们的居住幸福指数。不管是“全国家庭的平均住房面积116.4平方米”,还是“人均住房面积为36.0平方米”,这些不过是在宣扬着现在生活在数字上的中国,而实际上被忽略掉的“蛋形蜗居”、“筒式蚁族”的影子,才是那些奔走各地的千万民众的家。笔者看来,民生领域的数据调查统计,不单单是简单的进行加减乘除的数学题,而是要为国计民生出谋划策的数据库。无可否认,随着决策层对房地产市场的严厉调控,以及保障房建设进程的加快,国民住房状态正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同样无法否认的是,就目前而言,后一个中国才显得更加像是真实的中国。

  回想着,确实不知道是从何时起,“平均数值”就开始紧随我们左右,所谓的“平均工资”、“平均资产”等等,这些都不过是“模拟”现状的调查数据,根本无法充分现实的体现数据真实统计的客观性、公平性。在公众对民生公平性诉求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调查统计不能图好看、图省事,既要以平均数体现民生发展的共性趋势,更要以差异化数据体现民生现状的个性化诉求。统计数据的采集和展示,必须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体系,以对现实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刻的反映,体现出调查统计应有的科学性、权威性,才能读懂民生的酸甜苦辣,才能知道民生实情和努力方向,才能切实的为国家民生大计做出小有成绩的贡献。从而才能推动政府加大楼市调控的力度,扩大保障房的建设规模。这才能让民众不在一堆数据里悲叹,才能让民众看到“平均36平米”的时候喜笑颜开,才能让“居者有其屋”的朴素理想真正的达到全民实现!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