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传统化石能源逐渐枯竭等问题,全世界都开始关注新能源的开发。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不久前发表的国情咨文中,甚至将研发新能源称为美国新时代的“阿波罗计划”。
发展中国家积极作为
联合国的最新统计显示,未来2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大幅增长,而增长最快的将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如果不能开发和大量运用新的绿色能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将会面临困难。令人欣喜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行动起来。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的投资迅速增加,有的发展中国家在新能源探索、研发和普及方面甚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上月召开的世界未来能源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特别强调:“投资绿色经济不只是发达国家的特权,发展绿色经济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意味着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意味着所有国家的繁荣。”此番讲话不仅是在呼吁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绿色革命”的浪潮中,也表明了对发展中国家在新能源领域扮演“主角”的期待。
事实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新能源方面的表现很抢眼。世界第七大产油国阿联酋,2010年在新能源领域投入巨资,是2009年的5倍。该国计划通过发展核能来满足国内25%的电力需求,阿联酋原子能机构已经签署协议,决定建造4座1400兆瓦的核电站,首座核电站将于2017年并网发电。阿布扎比近期还将出台一系列法规,进一步统一建筑和节能标准,努力实践联合国积极倡导的绿色建筑理念。此外,阿联酋在太阳能电池板的硅材料设计和生产方面也已进入世界前列。
中国积极倡导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在新能源领域的开拓也为人称道。据联合国统计,中国是世界上使用新能源最为广泛的国家,是世界第二大风能和太阳能生产国。尤其近年来,中国大力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发电技术,在降低能源成本、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整体来看,发展中国家在新能源方面的竞争力相对于传统能源而言还比较弱,受技术和价格因素的影响,在实现新能源产业化过程中还要依赖国际合作。除财政补贴外,发展中国家还需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制度与市场环境,以保障新能源发展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应进一步提高社会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文明,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不容置疑的是,新能源在发展中国家市场潜力巨大。新能源技术日新月异,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发展中国家有望成为这一舞台上的“明星”。
提高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可促欧盟经济增长
德国的一个气候变化研究机构21日发布研究报告指出,欧盟如果设定更高的中长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不但不会制约经济增长,其成员国还能进入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既能让经济和就业受益,又能促进温室气体减排。
欧盟现有的目标是到2020年前实现温室气体在1990年的排放基础上减排20%。但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主导编撰的上述研究报告主张把减排目标设定得更高,达到30%。报告还认为,此次经济危机表明,欧盟现有的减排目标不足以促进“绿色经济”创新和投资。
这份题为“欧洲新增长道路”的报告说,按照新的模拟研究模式测算,即使非欧盟国家不作出新的排放承诺,欧盟国家通过实施相应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坚定不移地追求这30%的减排目标,就有望在未来10年内将欧盟国家的投资总额从占GDP的18%提升至22%,整个欧盟平均每年的GDP增长率提高0.6%,使欧盟区域内新增就业岗位近600万。
报告指出,按照传统经济模式,温室气体减排固然有长远好处,但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短期额外成本,投资者因对未来存在不同预期而投资方向不一。在这种情况下,欧盟经济增长很难恢复到此次经济危机以前的水平。因此,欧盟现在应该做的是通过制定明确无误的大胆减排政策,为投资者“塑造”未来预期,切实促进“绿色经济”投资,以实现经济发展的高水平良性循环。
报告作者表示,之所以说认真、大胆制定的减排目标会促进投资和经济增长,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这种减排要求首先会促使建筑业为提升建筑环保标准而增加投资,而建筑业投资在欧盟各国投资总额中占很大比重。同样,严格的减排目标还能促进机械、能源、农业等诸多行业为节能减排增加投资,大胆创新。
为促使欧盟经济走上“低碳增长”的发展道路,报告向欧盟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其中宏观经济建议包括:用欧盟“二氧化碳排放交易计划”的资金支持东欧国家减排,通过减税刺激企业投资,在政府采购计划中对低碳产品有所侧重。微观经济措施包括:通过提高建筑环保统一标准和交通环保标准促进高效利用能源的投资,用“二氧化碳排放交易计划”的资金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实施智能电网基础设施标准化和智能家电标准化,在全欧盟建立促进企业创新的学习网络。
报告还认为,通过切实推行“低碳增长”的新经济模式,“欧盟可展示一种发展前景,为全球投资者塑造预期。这也许最终会成为欧盟为全球减排努力作出的最大贡献”。
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的巴黎索邦大学等欧洲研究机构的学者参与撰写了这份由德国联邦环境部资助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已在21日正式提交给欧盟相关部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