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例子——“智猪博弈”,讲的是猪圈里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抢食吃,抢食之前要按一下按钮,但先按的要付出成本。在此种博弈中,小猪的最优选择就是等待大猪作出决策。
在当前全球各国抗通胀的决策中,欧美各国和以亚洲为主的新兴市场国家之间正在上演一出“智猪博弈”。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欧美与亚洲各经济体政策趋向分化,欧美国家更乐意扮演“小猪”角色。
表现是加息的不对称
应对通胀,毫无疑问需要实施紧缩性政策,其中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加息。当前各国加息举措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欧美国家明显拖延(2010年以来欧美大国中只有欧盟加息一次),亚洲各国则加息连连。
近期,亚洲迎来了又一波加息潮。4月20日,泰国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2.75%。5月3日,印度央行加息50个基点,将银行存款利率从3.5%上调至4%。5月4日,越南央行宣布将该国再回购利率上调1个百分点至14%。5月5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央行宣布分别上调该国基准利率25个基点。与之相反,同样面临不断上涨的通胀压力,美联储、欧央行、英国央行和澳大利亚央行都维持利率水平不变。可以说,当前在抗通胀的政策立场上,欧美与亚洲国家的政策趋向分化。
这种加息的不对称和不同步,正是当前欧美与亚洲“智猪博弈”的典型表现。全球抗通胀总体呈现出“大猪(亚洲各国)按钮,小猪(欧美各国)进食”的局面。
差异是“智猪博弈”的基础
通胀虽然日渐成为全球现象,但是对各国的危害不同,从而造成各国政策关注的重点不同,这也是欧美与亚洲当前防控通胀政策博弈的基础。
概括来看,亚洲各国主要致力于防控通胀,而欧美各国则紧盯经济增长。换言之,通胀危害对于亚洲各国比欧美各国要大。对亚洲各经济体而言,据亚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以来各经济体食品通胀率已经突破10%,CPI增幅将从去年的4.4%加速至5.3%。分国别来看,印度4月份的通胀率达到8.66%;新加坡4月份通胀率保持在4.5%的水平;韩国5月份CPI上涨4.1%,已连续5个月超过4%,且核心通胀率达到3.5%,升至两年新高;越南5月份通胀率达到19.78%,创2008年12月份以来最大升幅;而菲律宾5月份CPI预计也将处于6.8%~7.5%的高位。而反观欧美各国,确保经济增长是当前主要目标。
而对美国而言,美国第一季度实际GDP修正值年化季率增长为1.8%,低于预期,这表明美国经济在经历前几个月的持续改善之后,再次陷入不确定境况中。对欧盟而言,除德国等经济形势向好,但欧盟内部分化现象更加突出,加之债务危机影响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经济向好态势继续维持的难度。
欧美为何愿意当“小猪”
在当前防控通胀政策博弈中,欧美各国之所以乐意当“小猪”,静待亚洲各国采取主动行为,是因为其具有博弈资本。
一是当前欧美国家通胀水平整体低于亚洲各国。4月份,在主要欧美国家中,加拿大、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CPI分别为3.3%、3.2%、2.4%、2.1%、2.6%和4.5%;欧元区为2.8%。除英国外,其他都在4%以下。这一水平较于亚洲各国中动辄5%以上甚至两位数的通胀率水平显然要低。
二是食品价格上涨对欧美的影响要小。在消费价格指数的构成中,在美国和欧元区,食品占消费价格指数的比重大约是14%。而在亚洲发展中地区,这个比重将近45%。因此,食品价格上涨在欧美对于整体通胀水平上涨的带动作用要小于亚洲地区。
三是对于欧美通胀只是经济问题,但是在亚洲很可能演变为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亚洲各国食品在家庭支出中的比例超过70%,而欧洲和美国则在10%左右,因此同样幅度的食品价格涨幅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在亚洲要更高。亚洲发展中地区的贫困人口占全球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二,因此如果通胀加剧过度影响居民生活则不仅可能加大未来经济运行的风险,更会埋下社会政治动荡的“祸根”。今年2月份,印度就有数万人走上街头抗议不断上涨的食品价格。
“智猪博弈”的局面或将持续
一方面,当前亚洲各国经济增长势头已然形成,而欧美经济复苏仍充满不确定性。这一局面也决定了欧美和亚洲各国政策关注点的差异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另一方面,欧美国家也可以从亚洲紧缩政策中受益。一是由于能源价格引致的通胀压力降低。亚洲各经济体是能源消费的重要力量,当前亚洲紧缩政策所造成的经济增速下滑,会部分降低对大宗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从而降低欧美各国能源价格上行的压力,进而部分缓解欧美整体通胀压力。
亚洲各国采取的紧缩性政策,一定程度上还将减缓欧美国家当前的通胀压力,从而使得欧美主要经济体可以将政策的重点放在提振经济增长方面,这无疑增加了其刺激增长的政策空间。
综上所述,欧美国家在这场博弈中会继续乐意担当“小猪”角色——当然,这是群聪明的“小猪”。
相关新闻检索:
通胀 智猪博弈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