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考试作弊,向谁问责?
2012-11-26   发表:

培训服务。”公司官方网站主页提供的资料显示,该公司自创立以来“成功举办一级建造师(培训)16期,培训人员1580人,通过1456人,通过率92% 。”公司接待处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看了我们资料的学员都能包过,没有通过的要么是没看资料,要么是弃考了。”

然而,对这家公司,许多人却称上了他们的当。(中国青年报2012年8月3 日)

看到这里,笔者心中十分不快。若不是提供的高考“真题”一道都未押中,这家灰色产业链公司依然能够顶风作案,颐指气使。但是,一家作弊机构被曝光,不代表作弊这种不良行为被完全遏止。兜售各种考试作弊器,提供真题……花样层出的作弊方式应有尽有,虽然不断有作弊行为人和作弊公司被查处,但这种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作弊”这一名词如影随形,似乎是上学的另一种代名词。

将一个小小的作弊器接入互联网时代,它可以随身携带人类积累的所有知识,不得不说,这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这种发明是悲哀的,亵渎了高科技产品的智慧性技术。那么,作弊的背后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之所以会出现作弊公司,无非是利益所趋。虽然现在的高考已经远不是以前的科举考试,但却是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即使大部分学生明白他们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却能够凭借足够强大的自信心说服自己,铤而走险,这里不排除有不少学生通过作弊顺利进入大学。无疑,这部分学生属于不想努力,却想逾越高难度的门槛,顺风顺水地进入重点大学。而作弊公司正是利用了学生“十年寒窗,一朝闻名天下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求学心理,大张旗鼓的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公然行骗,供求关系扩大了利益的市场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的诚信意识出现危机。这不仅仅是考试,而是他们面对真实生活的能力。如果学生都成为知识的搬运工,那么,考试便失去了它的价值。

另外,也反映出高考在监考和管理中,确实存在一些漏洞,这些漏洞,使得学生有机可乘。有些作弊考试甚至是权力和利益相互勾结的产物,老师联合学生作弊的事件屡见不鲜,这都暗含着权与利的相互勾结,是监考部门与作弊学生之间的博弈。因此,要想杜绝作弊事件的发生,不仅要加强考试制度的管理和监督,更要打击和严惩这种勾结行为。还要强调的是,媒体在报道作案过程时应尽量保留技术性部分,防止误导某些不法分子趁机学习。

高考本身体现的是受教育的平等,而不是将教育产业商业化,如果不断出现作弊行为,也就丧失了其公平竞争的意义,利益的驱使便会恶性循环,导致“人材”不能真正成为“人才”,这将是教育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

最后,笔者借用梁启超议论文中的话做结束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笔者真心希望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进步,无论是高考还是考研,作弊都将成为过去时。

0条评论

昵称:

密码:

匿名发表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