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口花楼街鲜鱼糊汤粉的继承人柴长茂在生意场上饱尝创业艰辛后,重操旧业,终让武汉失去20年的传统产品再次发扬光大。可有谁知道,一次成功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次的失败?
几经沉浮,英雄落魄长江口
今年40岁的柴长茂出生在老汉口花楼街一个卖糊汤粉的世家,从小目睹爷爷和父亲挑着担子卖糊汤粉的艰辛。他发誓长大后不干这一行,要做一个挣大钱的生意人,但有时兴趣来了,也模仿着父亲做一碗糊汤粉,那只是为了解解馋。
高中毕业后,19岁的柴长茂就南下广东淘金,他发现广东与内地武汉家电的差价很大,萌发了做家电生意的念头。由于柴长茂年轻气盛,加上脑子灵活,短短5年中,他靠钻地域差价的空子,倒卖电器、服装,挣了上百万。就在他信心百倍高奏创业歌时,一次生意的失利让他差点跌进深渊。
1988年,一位长期供货商向他透露了一个好消息:广东那边某城市工商部门正处理一批走私电器。柴长茂从武汉赶到广东考察了这批货物,发现质量、款式、价格上都是上乘,他暗中高兴,认为又一次发财的机运降临了。他在一天之内办好一切手续,一次投资几十万元,带着两大车货高高兴兴回武汉,途中公安部门检查货物时,却发现他手中的所有手续全都是假的。眼睁睁看着两大车货被人拖走,柴长茂欲哭无泪。
1991年,柴长茂的一位朋友承包了一家百货公司,在筹备初期,需要一个得力人帮忙,朋友找到他。重义气的他二话没说,从投资管理到商品送货,几乎都是他一个人在操作。百货公司的筹备工作十分顺利,他从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行业内的人脉,并发现做百货生意的商机。
1993年,柴长茂兴致勃勃地找到一位合伙人,在汉口老车站附近承包了一家商场,那里是副食一条街,规模很大,他们将商场定位为副食批发兼零售。商场前期投入了120万元,但最终差20万元才能开业,可这时所有的亲朋好友钱都借了,就这20万将他卡住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柴长茂四处联系合伙人,终于通过朋友关系联系上了一家公司。对方同意投资,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营业执照上必须署他们公司的名字。柴长茂当时也没多想,只想商场早点开业营运,早点挣钱,打谁的牌子无所谓,可就是这个无所谓又一次将他逼进绝境。
商场刚开业运转得很好,但不久在经营方向上,股东之间产生了重大分歧。矛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谁去谁留就取决于营业执照的署名了。这样,他不得不将苦心筹备的商场拱手让出。这一次他又是功亏一篑,赔进了几十万。
就在柴长茂接二连三地失败时,病中的父亲苦口婆心,拉着他的手对他说:“孩子,十年来我见你在商海中跌跌撞撞,咱们都是老实人,玩不过那些狡诈的商人,也越不过他们的陷阱。如若不行,还是操起老祖业鲜鱼糊汤粉,虽然只能挣点小钱,养家糊口还是不成问题的。”但柴长茂那时根本听不进,他还是我行我素,又干起了摩托车代销公司,由于武汉市摩托车执照限制很严,这次又是无功而返。
2001年,他又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代理美国某品牌空调的公司,他负责接单和工程技术。就在前景十分看好时,2003年春节后又遭遇“非典”,他花大力气跟的两个“单”立刻没有了着落,前期投入的资金和精力又一次泡汤。命运无情地将他一次次折磨,将他逼到悬崖绝境。
柴长茂实在承受不了这一次次打击,整天借酒消愁。朋友们上门看他,柴长茂没有什么招待朋友,就每人下了一碗糊汤粉,大家吃着热气腾腾、又鲜又爽口的糊汤粉,个个叫绝,一位朋友又向他提议:“你手艺这么好,为什么不开家店专门卖糊汤粉呢?”一语惊醒梦中人。晚上柴长茂辗转难眠,他想起了父亲临终时对他的嘱托和朋友的提议,柴长茂将拳头捏得格格作响。他来到父亲的遗照前发誓:“我一定要重拾祖业,让鲜鱼糊汤粉在武汉发扬光大。”
重操祖业,辛勤付出终回报
2003年5月3日一早,柴长茂口袋里揣着几个馍馍,骑上自行车出发了。为了找到一个好门面,他不辞辛苦在武汉三镇到处寻找,第三天终于在汉口蔡家田一个公共汽车站旁找到了一间10平方米的门面。付了8000元的转让费后,他又投资2000元钱购买了一台销售车、几套桌椅及两个大铝桶。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柴长茂去米粉厂进了20斤米粉,又去集贸市场买了几斤鲜鱼。
5月8日这天,鱼糊汤粉店开业了。但一切并不是他所想象的那么顺利。一是由于这种鲜鱼糊汤粉已在武汉灭绝了二十多年;二是武汉人大多是以热干面和牛肉粉及三鲜粉来做早餐的主要食品,所以他的生意一直萧条。直到第三天,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吃了米粉后对柴长茂说:“二十多年前,我在花楼街吃的米粉从口感到鱼糊的味道都比你的好,要想把这种产品做好,还要下功夫。”老人的话仿佛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他立刻跑了十几家米粉厂买来十几个品种在店里做试验,看哪家的产品具备滑爽不糊而又有弹性的特点;同时,为了在制作鱼糊的技术上更上一层楼,他将哥哥姐姐请到家中帮助回忆当年父亲的制作方法,按哥哥的要求在店中一次又一次探讨和摸索。当一股香浓的鱼汤香气在屋中飘荡时,柴长茂高兴得大叫了起来。
第二天,柴长茂4点钟起床磨米浆。5点刚过,按要求加工的米粉已经送到店里。接着就是用开水泡米粉,往熬了二十多个小时的鱼汤里下浆料,用秘制配方做鱼糊——柴长茂忙碌的一天拉开了帷幕。
第一位顾客便是那位老人,柴长茂热情地盛了一碗鱼糊粉,并笑着对老人说:“感谢您老人家指点迷津,今天这碗免费品尝。”老人一尝大声叫道:“不错,香浓而不腥,米粉滑爽而回味无穷,这才是二十多年前的正宗鱼糊汤粉。”经老人一宣传,周围的人纷纷前来品尝,这天10点刚过,20斤米粉卖得精光。
生意一天天好起来。到高峰期,小店总被围得水泄不通。柴长茂又买来5张桌子摆在门口,可还是不够。于是,有的顾客干脆站着吃。
打捞野生鱼的渔民一般都在深夜打捞,而且数量不多。柴长茂几乎每天早上三点钟便起床骑上摩托车沿江寻找。一次下大雨,江堤上一片漆黑,他推着摩托车在江堤上深一脚浅一脚走完近十里路,累得他直喘粗气,一直到天明时,他才买到3斤。他心急如焚地又往前面寻找,一直顺江跑了50里地,总算将鲜鱼购齐。当他骑上摩托车正准备急着往回赶时,摩托车出了故障。为了赶时间,他只有将摩托车锁在江堤上,然后“打的”回店……
所有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三个月后,柴长茂一盘点,除了房租和帮手开支外,净挣了2万元。
誉满全国,鱼糊汤粉世无双
生意好了,柴长茂坐不住了:何不再发展一个炸油条项目?说干就干,他用精致的小篾篓装上油条,让简单的过早(编者按:方言,吃早餐)多了一份情调,干稀结合,很受顾客欢迎。柴长茂做生意时,脸上常挂着笑,有时顾客没零钱少给几毛,或要求多加点汤料,他总是一笑:行。像是对待街坊老朋友一样。他很会动心思,方便纸碗摆放时,从来都是底朝上,这样拿起来既方便又卫生……由于他服务周到,价格便宜,最重要的是产品过硬,每天高峰时都忙得手忙脚乱,一天能突破700碗大关,可有时还是不能满足顾客需求。他便想再开连锁店。
对于开连锁店,家人开始极力反对,认为有一个店好好守着,能挣口饭吃就行,劝他再不要冒大的风险。但柴长茂不是这样想,他认为自己要相信自己的思想,相信内心深处所确认的东西,如果死死守着一个店不再发展和继续开拓,天永远只有井口那么大。
2003年9月份,柴长茂第二家连锁店在武昌户部巷开张,第一天就卖出了300碗。但柴长茂在欣喜之余没有止步,他继续探讨和摸索着。由于手工磨浆操作费时间、效率差,为了提高工作效益,他又投资几千元钱买了两台磨浆机,并将门面重新装饰,在服务档次上进一步提高,还让员工统一着装……
2004年5月份,柴长茂受武汉市首届农博会邀请参加了武汉市在汉口江滩举行的餐饮文化博览会。在这里,柴长茂的鲜鱼糊汤粉破记录地卖到每天2000多碗。许多老人幕名从武汉三镇赶来,为的是“尝尝地道的糊汤粉”。一位从武昌赶来的太婆吃完鲜鱼糊汤粉后感慨地说:“20多年呀,我时常惦记着这种香味浓郁、爽口滑嫩、回味无穷的鲜鱼糊汤粉,今天我终于再次品尝到了,值啊!”第二天老人又带着全家老少赶到江边品尝,面对这一火爆的场面,柴长茂埋藏在心中的所有酸甜苦辣,终于被广大消费者的肯定赞誉所代替。他笑了,笑得那般坦然。
2004年,为了慰藉父亲的在天之灵,柴长茂决定在他祖辈几代人创业的发源地——花楼街开一家形象店。开张那天,他对着父亲的遗像对父亲说:“爸,我们终于实现了我们家几代人的愿望,我们终于拥有了在花楼街的鲜鱼糊汤粉店。”
柴长茂鲜鱼糊汤粉名满江城,市面上开始有人纷纷仿效,一些不法商人甚至打着正宗的鲜鱼糊汤粉的牌子。柴长茂为了维持自己几代人奋斗出来的名优产品,让渔糊汤粉店生存长久,永不衰败,他申请注册了“老汉口花楼街鲜鱼糊汤粉”的专用商标。到2005年元月,柴长茂的米粉店已发展到8家连锁店,并安置下岗工人40多人,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都对他进行了专题报道。
采访结束后,柴长茂道出自己的“小店”生意经:做生意讲究先做人,真诚、实在才能成功。
来源:慧聪网论坛
0条评论